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查詢
:::
現在位置 首頁 > 專區服務 > 出版園地 > 數位閱讀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分享

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萬春宮與藍廷珍

萬春宮楣匾
萬春宮楣匾

藍興庄開基之神

藍廷珍與藍張興莊

臺中舊稱「大墩」,「墩」的意思是高起的土丘,所指的是大墩街旁的高丘,亦即現在臺中公園中的砲台山。萬春宮媽祖又稱藍興媽或臺中媽,其所在位置位於大墩街中街,是整個大墩街的地理中心,也是信仰中心。根據《萬春宮志》的研究,從藍廷珍恭請媽祖聖像隨船來臺平定朱一貴事件至今,已近三百年,歷史相當悠久。

藍廷珍,字荊璞,福建漳浦人。自幼習武,仕途堪稱平步青雲,初為把總,後因追捕海盜屢建奇功,又得到浙江提督吳陞力挺,加上閩浙總督覺羅滿保保薦,高升澎湖水師副將,隨即又升任南澳總兵。1721年(康熙60年),臺灣爆發朱一貴事件,閩浙總督覺羅滿保令其率兵赴臺平亂,其族弟藍鼎元也隨行。藍鼎元的隨行不但帶給藍廷珍許多幫助,同時也在藍廷珍署理臺灣事務時給了很多建議,影響清廷對臺灣的政策。例如1723年(雍正元年)彰化設縣、建議清廷開放攜眷開放入臺等許多政策,著有《平臺紀略》、《東徵集》、《論臺灣事宜書》,每一本書都深入的紀錄了康雍時期臺灣的面貌,雍正皇帝譽其為「籌臺宗匠」,並任命他為朝廷修史館編纂《大清一統志》。

在出發前往臺灣前,藍廷珍赴湄洲朝天閣,恭請聖母三媽正身登船庇佑軍隊平安渡過黑水溝。他在澎湖與水師提督施世驃會合時,勸阻其只問罪於起事者,不濫殺無辜,表示:「群盜皆烏合不足憂,惟脅從至三十萬,不可勝誅,請馳檄殲巨魁,餘勿問,則人人有生之樂,無死之心,可不血刃平也。」施世驃從之,大軍在登岸後,攻下安平及臺灣府城,接著在半個月內平定整個事件,也讓許多反抗民眾得以逃過劫難。

在平亂期間,藍廷珍將迎來的媽祖聖像暫奉於臺灣府城媽祖廟(今臺南大天后宮),今日臺南大天后宮所懸掛的「神昭海表」匾,就是1725年(雍正3年)藍廷珍上書奏請皇帝賜匾以褒揚媽祖助軍平亂。

平定朱一貴事件後,藍廷珍被改詔為臺灣鎮總兵,負責臺灣防務。他在巡視臺灣守備防務時,發現大肚溪以北的貓霧拺擁有許多沃土,於是取得官方許可,由藍家前來開墾,與前臺灣北路營參將張國之子張嗣徽在此拓墾,稱為「藍張興莊」。1723年(雍正元年),藍廷珍將供奉在臺南大天后宮的媽祖聖像恭迎至大墩街,創建「藍興宮」。藍興宮建立初期屬於藍家官廟,但1786年(乾隆51年)爆發林爽文事件,藍興宮遭到嚴重毀壞,由地方人士出資修復,改稱「藍興萬春宮」,跟民間社會的關係更加密切。1806年(嘉慶11年),彰化接連發生大地震,藍興萬春宮雖然廟體受損不嚴重,但風雨侵蝕更加嚴重,地方仕紳監生鄭卿雲、林開梅等人於是發起募款新築廟庭,延聘泉州匠師,重新建築一座宏偉的新廟,1823年(道光3年)完成,並正式改稱「萬春宮」。

這座新蓋成的萬春宮其規模非常龐大,有完整的廟宇規制,範圍大致從今日的位置向西南延伸到臺灣大道,正殿約在今日廟庭前的成功路上,虎邊為平等路與成功路的交叉口上,龍邊在成功路上,並連著幾間店家,廟前有廟埕,山門約在平等街與臺灣大道交叉口的東南邊。

消失的萬春宮

乙未割臺後,日本殖民政府對於臺灣的衛生環境相當頭痛,因此平定全臺的反抗勢力以後,針對環境問題積極進行整頓,諸如修建設置下水道,或是將髒亂分散的市集集中至市場;加上臺中市區被選為中部的政經中心,因此由巴爾頓(W.K. Barton)及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提出「臺中市街區化設計報告書」與「臺中市區新設」兩案,將臺中市區以棋盤格的模式重新規劃,展現出今日臺中市區的樣貌。

1896年(明治29年),日本本願寺佔領萬春宮,改為中尊寺。1900年(明治33年),萬春宮被充為公學校女子部,為臺中女子現代教育的濫觴。同年開始第一次市街改正,萬春宮的部分建築被拆除規劃為排水溝渠與街道。1911年(明治44年)進行第二次市街改正,這是調整規模最大的一次,拆除大墩街上的許多民宅,劃出棋盤格式的筆直馬路。而橫跨在大墩街上最精華且熱鬧地段的萬春宮,不但占地寬廣,且因位於計畫道路的交叉口上,難逃被拆除的命運。

萬春宮被拆除以後,只剩下後殿的角落空間,信眾將部分拆除後留下來的建材放回原址,在大約今日拜亭的位置建立一間暫時的宮廟。因為這樣的樣式很像路邊的一間店面,因此有一段時間萬春宮被稱為「媽祖店」,媽祖被稱為是「店頭媽」。到了皇民化時期,萬春宮媽祖甚至是由附近店家輪流奉祀。

臺中市區與七媽會

1917年(大正6年),臺中區區長林耀亭,為了振興市街改正後蕭條的臺中市街景,活絡商業、振興經濟,因此邀請了當時中部七間重要的媽祖廟,除了主辦單位萬春宮之外,又邀請旱溪樂成宮、梧棲朝元宮、鹿港天后宮、彰化南瑤宮、北港朝天宮、南港(新港)奉天宮等宮廟共襄盛舉,6月6日各間宮廟的媽祖聖像從各地搭車到烏日車站,齊聚在林耀亭位於現今臺中市南區「樹仔腳」(樹德里)的居所,隔天迎至新富町的臨時行宮。為了迎接盛會,苗栗到二水的火車票九折優惠,臺中火車站加開兩個剪票口,並規劃了接待處,設置臨時郵局提供加蓋紀念郵戳,也架設電話亭。連續四十天的活動,為臺中的經濟帶來的一股新力量。百年後的2017年,臺中市也再度舉辦了百年盛會,雖然只有六間宮廟赴會,但還是吸引許多信眾參與。

二戰結束後,由地方仕紳林坤、林景焜等人發起組織「萬春宮廟宇重建委員會」,著手規劃重建萬春宮;1947年(民國36年)完成大殿重建,但因經費募集不易,1958年(民國47年)才完成拜殿整修,由大木匠師胡賢總攬策劃,尤其是技術高超的藻井結構,搭配蘇海萍的細緻雕刻,至今仍是廟裡相當經典木造建築。1971年(民國60年)重修「天后閣」牌樓,1975年(民國64年)才大致完工,呈現現在的廟貌。

雖然萬春宮今日廟體是二戰後重修的樣貌,但廟裡道光年間泉州白石刻的龍柱、「萬春宮廟產諭示碑」以及案頭上的石香爐,咸豐年間的古鐘,光緒皇帝御賜的「海晏河清」匾,以及張木成的龍柱雕刻,均為萬春宮悠久的歷史作見證。廟埕兩尊青斗石所雕刻的石獅子,戴著斗笠展現出可愛的模樣,近年來也成為萬春宮的特色風貌。

 

 

相關圖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