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查詢
:::
現在位置 首頁 > 專區服務 > 出版園地 > 數位閱讀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分享

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一陽農場與楊逵

楊逵於東海花園耕作
楊逵於東海花園耕作

楊逵(1906-1985),本名楊貴,1906年生於臺南新化,自1935年移居臺中以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臺中度過,創作之文學作品,充滿對土地的熱情、弱勢者的關懷,以及左翼的人道主義思想。楊逵青年時代赴日本求學,參與勞工運動和政治運動;返臺後參與農民運動,認識妻葉陶女士,曾在臺中居住、生活和創作,遷居首陽農園、一陽農園、東海花園等地,作家陳映真曾以輓聯譽楊逵為「臺灣冰山底下最後的良知」。

 

首陽農園的誕生與入田春彥

1937年,楊逵深受肺結核病痛之苦,經常喀血不止,生活窮困、身心疲憊,在朋友勸說下,決定租地種花,卻在各方債款催討下,生活告急、連租地訂金都拿不出來。此時的楊逵與入田春彥(1909-1938)結識,懷抱左翼思想的入田讀過《送報伕》,感佩楊逵,慨然濟助一百圓以供其還清債務、付清地租訂金;日後,入田春彥也成為楊逵的至交,「首陽農園」從而誕生。

 

首陽農園,楊逵租地於今日臺中市北區福龍街、篤行路交叉路口,位於當時臺中舊火葬場後方,又與豬圈相鄰,屍體與豬糞味令來訪者畏懼掩鼻,楊逵卻不以為意——因為入田的相助,使他宛若從灰燼中找到火苗。農園取名「首陽」,取材於中國商朝末年臣子伯夷、叔齊寧可餓死首陽山上的抵抗精神。然而促成首陽農園的推手入田並不幸運,1938年遭人舉報與楊逵過從甚密、思想左傾,將遭日本政府遣送回國。遣返前夕,入田吞食安眠藥自殺身亡,並由楊逵協助處理其喪事。

 

首陽農園誕生於日本統治臺灣最後十年,也是戰爭中動盪的飄搖島國。首陽農園也歷經幾次搬遷,1941年,農園搬遷至梅枝町十九番地(今原子街、五權路、成功路一帶),增為一千餘坪。楊逵在妻葉陶的支持下,雖肺病喀血不止、家中孩子相繼出生,楊逵種花、葉陶賣花,仍艱困的讓農園的土地長出美麗的花朵,也開始他一生中第二次的創作高峰。重要小說〈無醫村〉、〈泥娃娃〉、〈鵝媽媽出嫁〉等,並翻譯《三國志物語》、創作戲劇《怒吼吧!中國》,甚至在總督府動員作家創作「陽光健康」文學的戰爭年代,發表文學批評,力主一向堅持的「現實主義」文學主張,可說是首陽農園在稿紙上長出的花朵。

 

二戰後的一陽農園與對「祖國夢」的失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的玉音放送從收音機中傳出,日本宣告投降,楊逵也聽到了。在1982年5月的一場分享中,楊逵這樣說:「......我立即把『首陽農場』的招牌卸下來,換上『一陽農園』,因為這一天我們看到『一陽來復』了(意即陰盡陽至,有新生之意)。小時候就堅持的『民族自決』與『解放我們的土地』的宿願,已於日本天皇在廣播中向全世界證實了。」

 

二戰後的楊逵開始了他對社會熱切的批判和行動,在朋友的資助下發行《一陽週報》,嚮往回歸中華民族統治的楊逵,在報內介紹中國文學作家作品、介紹三民主義學術思想。但沒多久,隨即而來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即戳破了原來的「祖國夢」。一陽農園內也聚集許多時下青年議論時事政治,包括附近一中的學生,如知名臺中作家陳千武,也包括後來的民軍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等人也在其中。

 

1946年入夏,楊逵改租大同路存義巷12號(今北區三民路三段120巷,臺中科技大學對面),一間有庭院的木造日式平房,也另在臺中一中前方(南側),租地持續經營「一陽農園」。楊逵遷居此地,二戰後創辦「民眾出版社」、發行《文化交流》,掀起「臺灣文學」論戰,起草為之入獄綠島的《和平宣言》,甚至1947、1949兩次被政府逮捕入獄,都在此歷史空間發生,摯友入田春彥的骨灰也曾在此陪伴楊逵。

 

和平宣言和入獄

1947年2月27日,臺北大稻埕天馬茶房前,國民政府查緝私菸的行動引發全臺動亂,是引發二戰後積累已久的本省人和外省人間之族群衝突導火線,各地人民紛起行動,佔領各政府單位、機構。臺中也不落人後,楊逵亦參與甚深。楊逵與友人於中央書局樓上成立「輿論調查所」,見證「市民大會」與「二七部隊」的成立,隨後入獄三個月。

僥倖在二二八大逮捕中逃過一死的楊逵,仍不改其志,投入「臺灣文學論爭」,為寫作踏實臺灣人民生活的臺灣文學而辯護;更與許多文化批判意識的文學青年、運動青年為伍。1949年「四六事件」發生,白色恐怖開始,楊逵更早因於1948年撰寫《和平宣言》——主張民主自由的一紙宣言,卻成了叛亂罪狀,送往綠島勞動監禁,一去十餘年。楊逵日後曾戲稱,《和平宣言》六百餘字,換來十二年的牢飯,是「全世界最高的稿費」。1961年,楊逵回到臺中,從事在大度山上的人生最後職務——園丁。

 

在土地上耕筆的作家——東海花園

1962年,楊逵貸款買下臺中市郊的大肚山上一塊丘陵地。當時仍是一座市郊偏遠,荒蕪的石頭山,楊逵在此經營「東海花園」(現臺中榮總對面、火葬場旁)。當時,沒有人相信可以在石頭山上種出花,然而這卻是他居住最久的土地,他躬耕勞作,每天搬比土還多的石頭澆水,自嘲天天將詩「用鋤頭寫在大地上」,但是貧脊的地還是難以養活一家七口,他自詡為東海花園園丁,艱難的開墾土地、賣花維生。楊妻葉陶亦於此時期辭世。

然而楊逵的作品,也在1960年代漸被看見,他以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運動者的身姿,重返臺灣文壇,多家文學雜誌重刊昔日名作,《模範村》、《送報伕》、《鵝媽媽出嫁》等皆引發廣大迴響。東海花園也成為不分省籍的全臺文人,往來薈萃之地。1976年,國中國文教科書收錄《壓不扁的玫瑰花》(原日文題名為《春光關不住》),是日治時代臺灣文學作品編入國文教科書的第一篇。

至1985年逝世,楊逵是一位農場主人、東海花園的園丁,同時是一位社會運動者,一位在土地上筆耕的臺中作家。

 

 

 

 

相關圖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