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娛樂設施的興起——臺中座
1900年2月,臺灣總督府發布臺中「市區改正」令,在現今臺中舊市區開始了現代化都市的建設,整治河川、敷設鐵道,劃設棋盤格式的街道和上下水道,乾淨、整齊、寬敞的現代街道在十年之內逐一改造了臺中人的生活空間。日治時代後有「四大戲院」並稱,臺中座、樂舞臺、娛樂館、天外天,其中最早者為臺中座。
1902年,臺中座(今所知「臺中戲院」前身)設立,是臺中市最早的戲院,設立於今日臺灣大道上,繼光街與自由路之間。設立之初,是一棟二層樓高的木造建築,為使用長久考量,1908年改建為可容納一千三百多人的大型戲院。初時的臺中座上演魔術與日本戲劇,但生意不佳,一度無戲可演、出租為倉庫。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景氣恢復之故,逐上正軌,更在1913年併購鄰近的「高砂演藝館」(1925年休業,現址為中區成功路上的意文大飯店)作為「第二臺中座」。
臺中座於日治時代,大都以演出日本傳統的戲劇、相聲與魔術表演,偶爾放映電影。1941年,一位風靡東亞的知名演員和歌手李香蘭,抵達臺中座公演,據《臺中電影傳奇》所言,戲院爆滿。到了二次大戰期間,隨時勢改變與政治需要,還特以低價優惠放映軍事紀錄片,促進民眾前往觀賞、宣傳帝國戰爭思維。
至二戰後,被視為「日產」的臺中座受到國民黨黨營事業「臺灣電影事業公司」接收(後改組合併「為中央電影公司」,簡稱中影),改名為「臺中戲院」。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市民團體曾於此召開市民大會,後組成「二七部隊」,接管政府機構,並與軍隊相抗。二戰後的臺中戲院,也得益於中影直營,直映中影拍攝之電影。在臺語電影風行的年代,臺中戲院則以日語電影、歐美電影為主,也曾首映1963年上映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當時一票難求、蔚為盛況。
直至1970年代,電視普及後的電影業蕭條,1980年,中影公司將臺中戲院拆除,與附近的老牌百貨:吉本百貨一同拆建,興建「北屋百貨」,而後改名為「龍心百貨」。
歷史場景——臺灣女革命家謝雪紅與臺中戲院演講
1947年2月27日,臺北大稻埕的查緝私菸衝突,引爆臺灣人對二戰後兩年來對於國民政府治臺的不滿,是為「二二八事件」。全臺各地城市,皆有民眾參與行動、接管政府單位。事件發生後,3月1日作家楊逵等人於中央書局樓上成立「輿論調查所」,發行輿論調查卡,希望能統整輿論後、對國民政府訴求改革。
3月2日在臺中戲院舉行「市民大會」,會中強烈抨擊國民黨暴政,民眾湧入臺中戲院,「人民協會」的人員控制了會場,謝雪紅(1901-1970)被推為主席,市民大會順利召開。會後,群眾湧入公家機關,接管了市政府、警察局、消防隊、飛機場等,並解除駐軍的武裝。
臺中戲院,則成為召開市民大會的重要歷史場景,謝雪紅與諸人於臺上演講,臺下集會市民萬頭攢動,成了臺中市民間武裝反抗的歷史轉折點。3月3日「教化會館之役」後令國民政府軍隊繳械。3月4日,以數百名青年、學生為主,成立了二七部隊(一說為3月6日),謝雪紅亦在其中。
傳奇的女革命家
謝雪紅本名謝氏阿女,1901生於彰化,幼時過給臺中洪姓人家作童養媳,以籌葬母費及還債,飽受養母虐待,一度企圖臥軌自殺。這些貧苦艱困的生活經驗,深刻的影響了謝雪紅的左派意識。17歲的謝雪紅逃離洪家,回到故鄉彰化於糖廠工作、再輾轉成為張樹敏的妾,曾居於臺中水源地宅院「梅鏡堂」內。又因張樹敏之故,1919年得以離開臺灣,前往日本與中國,接觸「五四運動」。1925年,謝雪紅在上海受薦加入中國共產黨,遠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受訓兩年,充實她從未有過的國際視野和知識,可說是臺灣第一位女革命家。
1928年返臺的謝雪紅發展共產組織,加入臺灣文化協會和農民組合,在臺北大同區延平北路上開設「國際書局」,販售左派書籍,同時從事共產黨地下活動。謝雪紅與當時的臺共主張「臺灣自治」,希望以高度地方自治的方式,使臺灣能夠落實為民族自決的社會主義社會。然而謝雪紅欲與臺灣文化協會等組織的合作,卻被黨內同志批評為「機會主義」,1931年的謝雪紅遭開除黨籍且在臺北被捕,判刑13年,臺共也在當年前後幾波政府掃蕩中瓦解。1939年,謝雪紅因病保釋出獄。
二二八後的謝雪紅
1947年二二八事件前夕的謝雪紅,活躍於臺中的歷史舞臺。1945年8月二戰結束後,她寄居其弟經營的大華酒家樓上(今公園路、自由路口),半年內陸續成立「臺灣人民協會」、「臺灣人民總工會籌備會」、「臺灣農民協會」、「臺灣學生聯合會」,並接辦「建國工藝學校」。3月2日臺中戲院的演說,3月3日的教化會館之役後,謝雪紅和學生自衛隊的吳振武等人負責與國民政府軍隊談判,最後和平移交軍武,使臺中成為臺灣於二二八事件中僅見的武裝行動、卻未有激烈死傷的城市。後與青年、學生成立「二七部隊」,其中著名的部隊長為鍾逸人先生、警備隊長為黃金島先生,而謝雪紅則被眾人稱為「歐巴桑」。
隨著國民政府廿一師正規軍的登陸臺灣,雖二七部隊接收干城軍營,支援中部各地戰鬥,卻為避免戰事波及臺中市內,毅然決定於3月12日下午三時起撤出臺中,而後謝雪紅接到中國共產黨密令「就地解散,保存實力」,黯然離開二七部隊,二七部隊則於3月16日「烏牛欄之役」後解散。同年5月,謝雪紅渡往廈門、前往中國。
前往中國的謝雪紅,作為臺灣代表,也始終敢言,言行卻不見於中國當局,至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期間,她甚至被中共打為「右派」批鬥。她反對中共中央集權、希望臺灣實施自治的理念,從未改變,直至謝雪紅於1970年因病去世於北京,享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