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回顧專區
活動集錦
第九屆臺中文學獎散文類第一名~口~作者:達瑞(董秉哲)
簡介
1979年生。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畢業。作品曾入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新詩大獎、小說評審獎,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等。出版詩集《困難》。
感言
獲獎同時,正好來到父親的最後階段,生命有時,文字能記載時間卻無法帶走分秒,而萬事萬物皆同時留給自己悲傷與歡快。感謝我們仍能有字,感謝我們仍有卑微地擁抱生命的機會。
「正式報告出來了(他停頓幾秒)。直腸癌,因為癌細胞阻隔,導致身體的排泄物無法以正常方式和速率通過排出,可能採取的手段是進行造口手術(造口?對、俗稱的人工肛門),這很常見的不用擔心,至於是臨時性或永久性則必須看當下狀況。不過麻煩的是癌細胞轉移齁,肺與肝都有(那麼……),目前情況較複雜無法手術,但我們得先處理直腸,透過化療,再觀察能否切除轉移的癌細胞(他眼神顯得避重就輕)。所以造口手術是確定的(變成確定了?)。先生,你是?(兒子)好,這邊有一些須知與同意書,盡快簽署,一旦需要手術就不能等,那先這樣,我晚點再過來(之後來的卻是另位醫師)。」
那日午後,窗外的天空光潔明燦,清楚看到遠處山脈的線條和雲的流動,但許多事情的運作顯然與氣候無關,永難有完整的順遂。
遲遲無法區別病房裡進進出出的醫師,不像醫療劇般在角色出場時可清楚於畫面側角插入主治醫師某某某或住院醫師某某某的字卡,持續數日的觀察診療中,不難從談吐、診察熟稔度或外觀氣質,輕易辨識出資歷差異:有的神態自若對許多病況與指數不疑有他且甚吝多言、有的話術淺白如閒談的鄰居青年不時被察覺正藉由延長對話在思索下一步、有的充滿善意而忘了身分的向病人埋怨自家診斷器材老舊……問題就在於此些狀態與醫護配置輪轉讓人不安,被迫閉鎖在森冷蒼白的病棟中,時間失去感知,試著閱讀小說卻只感到文字不斷從紙頁上脫落。唯一相同的是臉色憔悴、下肢浮腫的父親仍以慣習那種客氣有禮、從容的語態(甚而懂得挾帶適量幽默以之進退)面對所謂的「外人」。
逢大疫期間,禁探病、陪病過夜限一人、出入病樓嚴格實名控管。(與弟)輪班照護父親時,彷彿蟄居在連日沒有換水的魚缸夢境裡,望向窗外建物與日常,突然有一種就此離去亦無妨的錯覺;而醫院裡無盡的消毒酒精蒸散氣味,久了誤以為是死亡的浸漬感。
對、我單單先想到死亡且心無歉意,面對殘忍才是真正的溫柔。那些債務那些保單那些我們甚少去聊的家庭結構物事以及母親同在治療的病症,然而未再深談其他了,任由時光流去,一如既往我們隔著一層透明薄膜,止於輕談,像是午餐想吃什麼(此時父親總會過度溫厚地擔心我多跑幾家店多走幾步路然多慮卻總讓我不耐)?電視想看哪臺(臥病的他眼神空泛)?空調是否太冷(他將床單拉至胸口)?……或說我刻意編造的距離,避免涉入過多繁重親緣的流動,多數時候我坐臥一旁陪病沙發床,任新聞臺重複整點新聞以消耗空白無言的時刻。我沒有想問的事情了,也沒問父親有沒有想說的,畢竟病痛與死亡只能自身領會,所有人皆屬旁觀且不宜濫情,或將陷入太複雜的情緒糾扯而影響判斷。誠如理性的病樓架構,櫃臺科室病房門診領藥處乃至人為的診療給藥觀察都維持了某種規律的線性,我始終嚮往那種無需岔開枝節的思考,不拖不欠,離開與失去同是最淨白無瑕的純粹。
「這款造口袋的更換更容易,它透過環扣固定兩邊,所以你看、將圓形袋口圈套住底座,下緣固定,手指往兩邊外側順勢推開,最終收攏上端會聽到輕輕的接合聲,咔答。有沒有?聽到嗎?(沒有耶。周圍只有化療儀器聲、鄰床病人與走廊上的醫病雜音)我再示範一次喔,來、這樣,有嗎(喔有了)?聽到聲音之後,緊壓底座鎖扣就萬無一失了(那微弱的接榫聲音似乎暫代承載了巨量悲傷,然此就萬無一失嗎?)。」
置換造口袋時,需態度堅定。術後首次化療階段,各式藥物點滴將持續四十小時以上。父親褪下褲頭,露出術後的腸造口(想到最初那醫師所說的:臨時性或永久性則必須看當下狀況。沒人談及後續),一團粉紅色肉球即是被架出左腹部肌膚表面的腸,未曾見的裸露感且同時透露一些屈辱、羞恥的訊息而來。卸下裝載穢物的造口袋,以棉花棒溼紙巾重複清理腸肉與底座至肉眼所識的清潔(會痛嗎?不會。腸沒有感覺),漫長荒蕪的過程,父親和我直望造口,彷彿它吸納了本該填實對話的一秒一秒,所有文字語意盡皆沾黏其上,父親的肉上。依然寡言,想到往後的生活該如何堅持?想起他往常於屋宅內自在度日的模樣,在心裡似乎開始感到一股酸楚之前,如同造口護理師所教授那般將造口袋套住底座,下緣固定,手指往兩邊外側順勢推開,收攏上端並聽到輕輕的「咔答」,與造口處密合,暫且將一切的畏懼、擔憂收攏於袋內,偽裝毫不知情。
一旦入夜,事態驟爾沉默。眠夢只是某種閃躲,事實上,醒醒睡睡的夜裡,反而讓病室內的空寂更為巨大。沒有任何鮮花等等生機之物,櫥櫃隔層、短書桌與移動式塑膠餐檯等等平面,放置了沉悶的盥洗用具、保健食品、治療紀錄冊、我工作用的筆電與書,之外,灰暗夜裡僅有父親與鄰床病人(喔對、過程中由進行第十次化療的北投區阿伯換成北上做肝臟檢查的中部老榮民,又換成久候膽病診療報告又不時去電予認識的心臟科主任似乎認為可討行政優勢的外省大叔)起伏的呼息或鼾聲。未入睡之際,看著熄燈後的病房門口,一如發光之洞口,半夢醒間的神識將每一種白挪轉為色階不同的光源,暗下的世界讓兩床白被單宛如微弱發光體,飄浮,殘喘。
夢準時於清晨醒來。病房門口是無言的等候處,等醫師巡房等護理師換藥等護理長提供新口罩等遲滯的生活與死亡……
逢準備餐食,電梯下樓,每一層的人員進出讓時間延長了數倍。頓時覺得一開一閉的梯門外進行的是一場過於疲憊喧囂的夢,而此刻隨狹仄空間的緩墜才是真正的現實(可以無須抵達嗎,或抵達後能就此離去?)
起初父親不願讓人瞭解病況,當作家庭史的某一章節而不擴及家族。「欸免啦大家都在忙。」「本來就要讓他們知道啊,那些是你兄弟姊妹,不管有沒有時間關切……其實醫院現階段也無法做探望,但至少要知道。」「好啦阮知啦。」父親與我對話時,多半那副憂心忡忡的臉,究竟為命運所惱,或因彼此僵硬的關係?「我來告訴他們吧。」「免啦啊無啥米……」我認為是佯裝的堅強。到醫院之前,家裡因肝指數過高而須停止乳癌化療的母親說:之前二姑姑生病也沒有說啊,爸爸就不想麻煩大家。所以到死亡那天才揭曉(對不起我總會直接想及最後的死亡)?這所謂不欲形成他人煩惱之體貼,會否其實帶著幽微的埋怨(他們也沒說啊)與自卑(若沒人理會呢)?
後來某日五叔來到病榻前。護理長先是提到有位老先生想探視(五叔也算是老先生了),不忍請他直回,礙於政府禁令只能設法申請病情解說讓他上樓。父親氣弱地敘述病情,五叔雙手尷尬擺晃,家族首位探訪者,他不擅言辭,彼此沒聊太多卻淡淡地哭了。當下我非常清楚那種舊時男性的、層層推疊的隱忍。退休後五叔自營菜園,不時從郊區住處送來剛採收的菜蔬,回想許多時候看見的他全背刺青,我似乎也不曾理解他太多,只覺到頭來或許他才是那個最為細緻果斷、最能為自己作決定的人。
有一午後是短暫空出鄰床的,病室空曠兀然,歷經十數天入院的各種檢查、幾回手術與化療,現下像是特別架搭的場景,戲劇設計裡往往是角色情緒的突破口,重大轉折之處。以為我們將有一場劇烈爭執也好痛哭也好的掏心掏肺、重新交換彼此的大戲,然實則時間順流而過,陽光緩落後的暗影一如癌細胞無從遏阻地試圖淹埋全室,我看著暗影邊緣靜默移動,心中無語,那或許就是生命意義的象徵。
倘若在家中,退休後無事的父親時不時就將各垃圾桶內的垃圾集中一袋,致其毫無淹滿的機會;倘若是家中,隔幾天他會以吸塵器淨潔各處,即便我鮮少感受到塵埃……他習於將各物事檢整、折疊至六十餘年來他所認定的樣態,我從自己房門口瞥見父親在小坪數屋裡迂迴,那種靜不下來、那種僅有的微細的控制,可能是他最真實且卑微的冀盼,好像人生所積累的酸楚、不安與憂患皆能伴隨高頻噪音而被吸納入吸塵器管口,潔淨如新。
病房是安靜的,死亡的意味隨著療程些許飄散。我試著說點什麼,卻無湧上太多詞彙,任由空白被重複放大。也或許所有話語在新訓入伍時的會客日之後就都說完了,那傍晚父母才相偕搭上遊覽車從宜蘭金六結營區返家(其實也無什麼談話只是吃著母親準備的家常菜餚而凌晨三四點就起床趕車前來的父親異常疲倦),夜間盥洗後的電話時間,將硬幣塞入投幣口,我發現自己毫不堅強,惶惶自顧地說:爸、你下周會客日可不可以再來?
我反覆拿起又放下手中的小說,在病房內停停走走,伸展筋骨或整理各式廢棄物與排列預備的飲料瓶罐,檢查造口照護的醫材有否妥善收納,酒精清潔、桌面擦拭,陪病的日子,總希望至少一半病房是我所認定的樣態,以免意志過度委頓。新聞臺展開新一天的政治評論了,有時窗外高空飛掠的灰撲撲鴿群會讓我欣喜若狂,憶及許多家宅夜裡,房內的我與客廳的父親的兩臺電視都鎖定在同一頻道的政論節目,聽著一樣想聽的敘事,甚至心中可能怨咒著相同的人。不知為何,突然覺得父親的造口就是塵世萬物情感的歸結了。
1979年生。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畢業。作品曾入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新詩大獎、小說評審獎,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等。出版詩集《困難》。
感言
獲獎同時,正好來到父親的最後階段,生命有時,文字能記載時間卻無法帶走分秒,而萬事萬物皆同時留給自己悲傷與歡快。感謝我們仍能有字,感謝我們仍有卑微地擁抱生命的機會。
「正式報告出來了(他停頓幾秒)。直腸癌,因為癌細胞阻隔,導致身體的排泄物無法以正常方式和速率通過排出,可能採取的手段是進行造口手術(造口?對、俗稱的人工肛門),這很常見的不用擔心,至於是臨時性或永久性則必須看當下狀況。不過麻煩的是癌細胞轉移齁,肺與肝都有(那麼……),目前情況較複雜無法手術,但我們得先處理直腸,透過化療,再觀察能否切除轉移的癌細胞(他眼神顯得避重就輕)。所以造口手術是確定的(變成確定了?)。先生,你是?(兒子)好,這邊有一些須知與同意書,盡快簽署,一旦需要手術就不能等,那先這樣,我晚點再過來(之後來的卻是另位醫師)。」
那日午後,窗外的天空光潔明燦,清楚看到遠處山脈的線條和雲的流動,但許多事情的運作顯然與氣候無關,永難有完整的順遂。
遲遲無法區別病房裡進進出出的醫師,不像醫療劇般在角色出場時可清楚於畫面側角插入主治醫師某某某或住院醫師某某某的字卡,持續數日的觀察診療中,不難從談吐、診察熟稔度或外觀氣質,輕易辨識出資歷差異:有的神態自若對許多病況與指數不疑有他且甚吝多言、有的話術淺白如閒談的鄰居青年不時被察覺正藉由延長對話在思索下一步、有的充滿善意而忘了身分的向病人埋怨自家診斷器材老舊……問題就在於此些狀態與醫護配置輪轉讓人不安,被迫閉鎖在森冷蒼白的病棟中,時間失去感知,試著閱讀小說卻只感到文字不斷從紙頁上脫落。唯一相同的是臉色憔悴、下肢浮腫的父親仍以慣習那種客氣有禮、從容的語態(甚而懂得挾帶適量幽默以之進退)面對所謂的「外人」。
逢大疫期間,禁探病、陪病過夜限一人、出入病樓嚴格實名控管。(與弟)輪班照護父親時,彷彿蟄居在連日沒有換水的魚缸夢境裡,望向窗外建物與日常,突然有一種就此離去亦無妨的錯覺;而醫院裡無盡的消毒酒精蒸散氣味,久了誤以為是死亡的浸漬感。
對、我單單先想到死亡且心無歉意,面對殘忍才是真正的溫柔。那些債務那些保單那些我們甚少去聊的家庭結構物事以及母親同在治療的病症,然而未再深談其他了,任由時光流去,一如既往我們隔著一層透明薄膜,止於輕談,像是午餐想吃什麼(此時父親總會過度溫厚地擔心我多跑幾家店多走幾步路然多慮卻總讓我不耐)?電視想看哪臺(臥病的他眼神空泛)?空調是否太冷(他將床單拉至胸口)?……或說我刻意編造的距離,避免涉入過多繁重親緣的流動,多數時候我坐臥一旁陪病沙發床,任新聞臺重複整點新聞以消耗空白無言的時刻。我沒有想問的事情了,也沒問父親有沒有想說的,畢竟病痛與死亡只能自身領會,所有人皆屬旁觀且不宜濫情,或將陷入太複雜的情緒糾扯而影響判斷。誠如理性的病樓架構,櫃臺科室病房門診領藥處乃至人為的診療給藥觀察都維持了某種規律的線性,我始終嚮往那種無需岔開枝節的思考,不拖不欠,離開與失去同是最淨白無瑕的純粹。
「這款造口袋的更換更容易,它透過環扣固定兩邊,所以你看、將圓形袋口圈套住底座,下緣固定,手指往兩邊外側順勢推開,最終收攏上端會聽到輕輕的接合聲,咔答。有沒有?聽到嗎?(沒有耶。周圍只有化療儀器聲、鄰床病人與走廊上的醫病雜音)我再示範一次喔,來、這樣,有嗎(喔有了)?聽到聲音之後,緊壓底座鎖扣就萬無一失了(那微弱的接榫聲音似乎暫代承載了巨量悲傷,然此就萬無一失嗎?)。」
置換造口袋時,需態度堅定。術後首次化療階段,各式藥物點滴將持續四十小時以上。父親褪下褲頭,露出術後的腸造口(想到最初那醫師所說的:臨時性或永久性則必須看當下狀況。沒人談及後續),一團粉紅色肉球即是被架出左腹部肌膚表面的腸,未曾見的裸露感且同時透露一些屈辱、羞恥的訊息而來。卸下裝載穢物的造口袋,以棉花棒溼紙巾重複清理腸肉與底座至肉眼所識的清潔(會痛嗎?不會。腸沒有感覺),漫長荒蕪的過程,父親和我直望造口,彷彿它吸納了本該填實對話的一秒一秒,所有文字語意盡皆沾黏其上,父親的肉上。依然寡言,想到往後的生活該如何堅持?想起他往常於屋宅內自在度日的模樣,在心裡似乎開始感到一股酸楚之前,如同造口護理師所教授那般將造口袋套住底座,下緣固定,手指往兩邊外側順勢推開,收攏上端並聽到輕輕的「咔答」,與造口處密合,暫且將一切的畏懼、擔憂收攏於袋內,偽裝毫不知情。
一旦入夜,事態驟爾沉默。眠夢只是某種閃躲,事實上,醒醒睡睡的夜裡,反而讓病室內的空寂更為巨大。沒有任何鮮花等等生機之物,櫥櫃隔層、短書桌與移動式塑膠餐檯等等平面,放置了沉悶的盥洗用具、保健食品、治療紀錄冊、我工作用的筆電與書,之外,灰暗夜裡僅有父親與鄰床病人(喔對、過程中由進行第十次化療的北投區阿伯換成北上做肝臟檢查的中部老榮民,又換成久候膽病診療報告又不時去電予認識的心臟科主任似乎認為可討行政優勢的外省大叔)起伏的呼息或鼾聲。未入睡之際,看著熄燈後的病房門口,一如發光之洞口,半夢醒間的神識將每一種白挪轉為色階不同的光源,暗下的世界讓兩床白被單宛如微弱發光體,飄浮,殘喘。
夢準時於清晨醒來。病房門口是無言的等候處,等醫師巡房等護理師換藥等護理長提供新口罩等遲滯的生活與死亡……
逢準備餐食,電梯下樓,每一層的人員進出讓時間延長了數倍。頓時覺得一開一閉的梯門外進行的是一場過於疲憊喧囂的夢,而此刻隨狹仄空間的緩墜才是真正的現實(可以無須抵達嗎,或抵達後能就此離去?)
起初父親不願讓人瞭解病況,當作家庭史的某一章節而不擴及家族。「欸免啦大家都在忙。」「本來就要讓他們知道啊,那些是你兄弟姊妹,不管有沒有時間關切……其實醫院現階段也無法做探望,但至少要知道。」「好啦阮知啦。」父親與我對話時,多半那副憂心忡忡的臉,究竟為命運所惱,或因彼此僵硬的關係?「我來告訴他們吧。」「免啦啊無啥米……」我認為是佯裝的堅強。到醫院之前,家裡因肝指數過高而須停止乳癌化療的母親說:之前二姑姑生病也沒有說啊,爸爸就不想麻煩大家。所以到死亡那天才揭曉(對不起我總會直接想及最後的死亡)?這所謂不欲形成他人煩惱之體貼,會否其實帶著幽微的埋怨(他們也沒說啊)與自卑(若沒人理會呢)?
後來某日五叔來到病榻前。護理長先是提到有位老先生想探視(五叔也算是老先生了),不忍請他直回,礙於政府禁令只能設法申請病情解說讓他上樓。父親氣弱地敘述病情,五叔雙手尷尬擺晃,家族首位探訪者,他不擅言辭,彼此沒聊太多卻淡淡地哭了。當下我非常清楚那種舊時男性的、層層推疊的隱忍。退休後五叔自營菜園,不時從郊區住處送來剛採收的菜蔬,回想許多時候看見的他全背刺青,我似乎也不曾理解他太多,只覺到頭來或許他才是那個最為細緻果斷、最能為自己作決定的人。
有一午後是短暫空出鄰床的,病室空曠兀然,歷經十數天入院的各種檢查、幾回手術與化療,現下像是特別架搭的場景,戲劇設計裡往往是角色情緒的突破口,重大轉折之處。以為我們將有一場劇烈爭執也好痛哭也好的掏心掏肺、重新交換彼此的大戲,然實則時間順流而過,陽光緩落後的暗影一如癌細胞無從遏阻地試圖淹埋全室,我看著暗影邊緣靜默移動,心中無語,那或許就是生命意義的象徵。
倘若在家中,退休後無事的父親時不時就將各垃圾桶內的垃圾集中一袋,致其毫無淹滿的機會;倘若是家中,隔幾天他會以吸塵器淨潔各處,即便我鮮少感受到塵埃……他習於將各物事檢整、折疊至六十餘年來他所認定的樣態,我從自己房門口瞥見父親在小坪數屋裡迂迴,那種靜不下來、那種僅有的微細的控制,可能是他最真實且卑微的冀盼,好像人生所積累的酸楚、不安與憂患皆能伴隨高頻噪音而被吸納入吸塵器管口,潔淨如新。
病房是安靜的,死亡的意味隨著療程些許飄散。我試著說點什麼,卻無湧上太多詞彙,任由空白被重複放大。也或許所有話語在新訓入伍時的會客日之後就都說完了,那傍晚父母才相偕搭上遊覽車從宜蘭金六結營區返家(其實也無什麼談話只是吃著母親準備的家常菜餚而凌晨三四點就起床趕車前來的父親異常疲倦),夜間盥洗後的電話時間,將硬幣塞入投幣口,我發現自己毫不堅強,惶惶自顧地說:爸、你下周會客日可不可以再來?
我反覆拿起又放下手中的小說,在病房內停停走走,伸展筋骨或整理各式廢棄物與排列預備的飲料瓶罐,檢查造口照護的醫材有否妥善收納,酒精清潔、桌面擦拭,陪病的日子,總希望至少一半病房是我所認定的樣態,以免意志過度委頓。新聞臺展開新一天的政治評論了,有時窗外高空飛掠的灰撲撲鴿群會讓我欣喜若狂,憶及許多家宅夜裡,房內的我與客廳的父親的兩臺電視都鎖定在同一頻道的政論節目,聽著一樣想聽的敘事,甚至心中可能怨咒著相同的人。不知為何,突然覺得父親的造口就是塵世萬物情感的歸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