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查詢
:::
現在位置 首頁 > 藝文主題 > 視覺 > 水湳經貿園區公共藝術設置案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分享

歷史人文背景

一、水湳歷史

水湳,是臺灣臺中市北屯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西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與水湳里相近。臺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水湳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水湳庄」,隸屬於捒東下堡。該庄西北邊及東北邊北段與四張犁街為鄰,東北邊南段與三份埔庄為鄰,東南與二份埔庄、賴厝廍庄為鄰,西南邊為何厝庄。

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1901),全臺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臺中廳。明治三十六年6(1903),該庄編入「二份埔區」,隸屬於臺中廳。明治四十二年10(1909),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改編入「四張犁區」,仍隸屬於臺中廳。大正九年(1920),全臺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水湳」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大屯郡北屯庄。戰後北屯庄改制為北屯鄉,隸屬於臺中縣,大字亦改制為村。民國362月,北屯鄉併入臺中市改稱北屯區,村亦改制為里。民國3910月,中、彰、投分治,北屯區仍隸屬臺中市。民國9912月,臺中縣市合併為直轄臺中市,北屯區隸屬不變。

二、水湳機場歷史

水湳機場建設於日治時代,當時是日本陸軍的軍用機場,同時也是臺中州境內唯一的民用飛行場,在當時亦開設與日本通航的定期航線,自此成為中臺灣地區航空交通的門戶長達5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水湳機場也成為日軍神風特攻隊的基地。戰後,由中華民國空軍整建修復使用,歷經第三飛機製造廠、第二供應區部與第二後勤指揮部等三階段,發揮後勤補給功效。此外,基地於1950 年代起即有民航班機起降,成為軍民合用之機場,便利中部民航交通,至2004 年才將民航業務移予清泉崗機場。

1950年代以後至1980年間臺灣所有自行製造的飛機,都是在此地生產與試飛。197771日,更名為「空軍第二後勤指揮部」(簡稱二指部),改隸「空軍後勤司令部」;1993年元旦成為「臺中輔助站」,199621日升格為「臺中航空站」,20051031日裁撤。

原臺中水湳機場鳥瞰圖

三、美軍駐紮

1960年代中後期越戰爆發後,美軍曾派遣許多空軍運輸及戰鬥單位在清泉崗駐紮,鄰近的西屯區陳平里、忠平里等以及水湳地區就是許多派駐的雷虎飛官的落腳處,當時還興建一批紅瓦、白屋的西式洋房,取名為雷虎新村(老虎村)。當時水湳機場附近的陸光七村、貿易九村等(現皆已完全拆除)也是以空軍軍眷居住為主的聚落。

貿易九村

四、西屯區

西屯區原為平埔族拍宰海族(Pazehe)居住之平曠草地,相傳清康熙四十年(1701)已有王成楚率一百七十人由犁頭店(今南屯)來此開墾水田。五十五年岸裡社總土官阿莫向當時諸羅縣知縣周鐘瑄請墾荒埔「東至大山,西至沙轆地界大山,北至大溪,東南至阿里史,西南至梀加頭地。」其中大姑婆為今西屯區之上下石牌,其地本為姑婆芋茂生處,後因岸裡社獲准開墾南界設立石碑標示而得名;梀加頭位在大肚山麓一帶,居民多張、廖二姓。而介於犁頭店與壩雅(今大雅鄉)間之聚落,於道光年間形成街市,稱西大墩街。另筏子溪岸之馬龍潭(或稱馬璘潭、馬鳴潭),早在康熙末年已有人入墾,據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稱乾隆中葉馬龍潭與其北之水崛頭,已形成聚落。由此可知在道光年間,西大墩、水崛頭、馬龍潭、港尾、上石牌、下石牌等地均已先後開發,形成聚落。而西屯對外的交通路線也分別在道光及光緒年間先後形成,先是道光年間由彰化經烏日、南屯、西屯、大雅間之南北向交通路線形成,即是今天的光明路。光緒年間從東大墩北門也有路通往西大墩、大肚、沙鹿,即今之西屯路。兩路交接的地方,自然形成了商業中心,這是西屯最早的街市。

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率軍登陸臺灣,置一府二縣,西屯區屬天興縣管轄,永曆十六年,鄭成功病逝,其子鄭經繼立,十八年天興縣改為天興州,本區屬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氏降清,翌年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改天興州為諸羅縣,本區隸屬諸羅縣之貓霧梀社管轄。雍正元年增設彰化縣,本區改隸彰化縣貓霧梀堡管轄。光緒十三年,重新調整行政區域,本區屬臺灣縣梀東下堡。

光緒二十一年(1895)臺灣割讓日本,本區改隸臺中縣西大墩區梀東下堡,日明治三十四年(1901)改臺中縣為臺中廳,日大正九年(1920),廢廳置州,十月一日改為西屯庄。隸臺中州大屯郡,此時在日本殖民政策下,交通、水利等建設雖大有進展,但民生依然窮困。二戰後於民國三十四年底本區屬臺中縣大屯區西屯鄉,至民國3621日擴大市區版圖,本區編入臺中市轄治改稱西屯區迄今。

五、北屯區

臺中市於清康熙廿三年初隸天興縣,後改隸天興州為諸羅縣,本區位在諸羅縣轄內的貓霧拺堡。

雍正十二年(1735)原貓霧拺堡分為東、西兩堡,乾隆廿九年(1764)本區東半部屬於拺東上堡、西半部屬於貓霧拺下堡。光緒十三年(1887)本區原屬彰化縣從此改納入臺 灣縣的一部份,為拺東上堡及下堡轄區之一。

大正九年(1920)廢廳設州,本區改臺中州大屯郡北屯庄。民國34年本區則改隸臺中縣大屯區,民國3621日併入臺中市,正名臺中市北屯區,分為二十個里,後於民國42年增設空軍眷村仁愛里,本區成為廿一里,民國59年成為廿二里,64年成為廿五里,後因人口遽增而細分為卅一里,912月里鄰整編後迄今已達四十二里行政區。

六、古蹟與歷史建築

(一)西屯區

1.臺中西屯張廖家廟

張廖家廟,俗稱張廖公廳、廖祖厝或天與公祠,因以「承祜」為號,故亦稱承祜堂,位於舊名西大墩街(今西屯一帶)。為原籍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坡社藍田樓的張廖一族所建。

西屯張廖家廟於光緒12年(西元1886)倡議興建,獲得族人響應,至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開始動工,大正5年(西元1916年)完成所有建築。張廖家廟是由三川殿、左右護龍及二個山門連接形成一格局頗為壯闊的長形立面,由空中鳥瞰,可發現三川殿透過二條過水廊連上拜殿、正殿形成封閉性的空間,此空間於祭祀儀典時正可顯現其神聖性。精緻的木結構的彩繪、屋樑上具有鎮邪和穩定大樑作用而造型奇特的獅座,以及藍漆圓窗配以灰色條紋的萬字圖案,其協調而樸拙的建築藝術風格表露無遺。

臺中西屯張廖家廟

(二)北屯區

1.水湳菸樓

臺中市山線縱貫鐵路為日治時期之南北運輸菸葉之交通路線,國民政府時代,沿著山線縱貫鐵路線之臺三線公路,轉為南北運輸菸葉交通,北屯路即為北屯地區之臺三線,沿著這條路及周邊分布有臺灣省菸公賣局豐原菸廠、詔安堂、四張犁聚落、水湳菸樓、北屯買菸場、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臺中營業處、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臺中菸葉廠、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菸葉試驗所,菸葉往復運輸在各據點,位於北屯區水湳里內的水湳菸樓為過去臺中菸葉產業線上留存之相關歷史建物之一。水湳菸樓為重劃區內僅存的菸樓,亦為水湳聚落菸樓群唯一存留之菸樓,菸樓本體反應昭和十五年(1940)傳統農業建築,建築組成包括:卵石基礎、編竹夾泥牆、土埆磚、水泥瓦等;材料包括:竹材、當地泥土、稻穀等,其與同區之詔安堂大阪式菸樓具地方之稀有性。

水湳菸樓建於昭和十九年(1944),與市定古蹟詔安堂同樣歷經臺中西元1917~1970 年代菸葉發展時期,且根據本計畫歷史之爬梳,水湳菸樓興建時期可說正逢臺中菸區發展的黃金時期,實具有反映臺中市過去農業時期的歷史價值。

水湳菸樓

2.水湳機場營舍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隨著戰情發展,「臺中飛行場」也於1940年左右落成,隸屬於日本陸軍所管轄,推測水湳機場營舍在當時即已落成,1943年起即出現於美軍偵查攝影的照片中,1945 年終戰時由日軍第八飛行師團駐在管轄使用。戰後,由中華民國空軍整建修復使用,歷經第三飛機製造廠、第二供應區部與第二後勤指揮部等三階段,發揮後勤補給功效。基於此水湳機場營舍歷經二戰末期在臺日本陸軍航空部隊的創建利用,戰後肩負中華民國空軍的後勤補給功能,以及基地成為軍民合用機場之見證。

空間上採南北長向布局一字形平面,四周設置迴廊,是日軍針對臺灣氣候及環境建設永久兵營多年的研究及實踐的一致作法;且樓梯平臺設置於外廊,影響了空間及立面的處理,作法特殊。形式外觀上毫無多餘裝飾,水平流動線條與垂直線條並重,為初期現代建築之概念,造型上迴異於早期永久兵舍樣式建築之作法,為日治末期日本陸軍在臺兵營設計概念的延續發展。

水湳機場營舍-翻修後

水湳機場營舍

3.原日軍臺中飛行場機槍堡

臺中市歷史建築原日軍臺中飛行場機槍堡為西元1940年日軍因應原日軍臺中飛行場(水湳機場)武裝戰備而興建,火力網可壓制飛行場東側一帶平原開闊地,屬機槍掩體,慣稱「機槍堡」。目前保存下來的機槍堡是日治時期是日軍遺留的建築本體之一,是過去對空防禦作戰第一線,然而機槍堡見證飛行場的興衰,也是目前中部地區少數僅存的機槍堡設施。其外型為圓錐型混凝土構造之結構體,底座直徑約10公尺,高約6~9公尺,壁體留有多處矩形窗口。基地見證二次大戰時期日軍為守備臺灣中部大肚山「臺中飛行場」之軍備佈署。

原日軍臺中飛行場機艙堡

4.老樹公園

2010年水湳經貿園區推動開發小組將老樹密集地區規劃為細公三公園用地,老樹公園保留原有歷史地景之紋理並加以延伸,以原有老樹土丘加以擴丘,搭配步道眺望全區景觀;運用小時爬樹之概念設置攀爬網,於公園內結合老樹空間。分為4個區域:A營舍歷痕、B機場跑道意象、C年輪框景平臺、希望之丘。

老樹公園門口

老樹公園一景